随着“双碳”政策的持续推进,零碳园区的建设成为行业热点。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零碳园区”概念,标志着我国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进程中,开始从低碳向碳中和跃升探索。在实现碳达峰前,布局零碳园区建设,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战略部署。
2025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2025年,将打好能耗双控收官战,努力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统筹谋划“十五五”碳达峰行动,研究综合评价考核办法,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快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可以预见,“十五五”期间,零碳园区将成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新引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有必要厘清概念、边界,明确理念、技术、规范、运营、政策等基本要素。
“零碳园区”是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清洁能源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力求实现园区内碳排放与碳吸收的自我平衡。
其核心在于深度融合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实现园区碳排放的全面监控、管理与优化,推动园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并在园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全过程中全面融入碳中和理念。
零碳产业与碳清除技术:园区内企业专注于生产低碳产品,避免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从产品全生命周期减少碳排放。同时,依托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碳汇项目进行碳清除与碳抵消。
在建设标准方面,零碳园区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能源结构优化:园区内能源供应须以清洁能源为主,如太阳能、风能等,最大限度减少化石能源的依赖。
碳排放监测与管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测园区碳排放,并及时调整和优化能源使用策略。
资源循环与碳汇:园区内部应建设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废弃物的再利用,并增加碳汇项目如绿化、植树造林等。
低碳交通系统:园区交通应逐步实现电动化、智能化,推动低碳出行模式,如电动公交车、共享自行车等。
相关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全国园区超过1.5万个,其中省级园区超过2000个,国家级园区近700个,园区整体能源消费已占全国总量的40%。因此,推动绿能替代、打造零碳园区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已出台了多项与零碳园区相关的团体标准,这些标准从园区规划、能源系统建设、智能化改造等多个角度,帮助园区实现低碳目标。
另外,国家层面也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
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低碳园区建设,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鼓励地方政府与企业联合打造绿色园区,尤其是在新能源、绿色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
北京市发布的“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明确,致力于到 2025 年,让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挥发性有机物(VOCs)环境浓度较监测基准年力争下降 10% 以上,从环境质量改善的角度切入,对园区的污染物排放进行严格把控,为实现园区低碳乃至零碳发展夯实基础。 上海市在 “十四五” 期间有明确计划,要在全市范围内创建完成一批高质量的低碳发展实践区(含近零碳排放实践区)以及低碳社区(含近零碳排放社区),强调通过打造多样化的低碳区域,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整个城市的低碳转型,其中零碳园区建设就是重要的一环,并且积极实施绿色低碳供应链升级计划,支持零碳工厂和零碳园区的建设,计划培育 50 家绿色供应链 “链主” 企业、20 家绿色技术供应商以及 30 家专业评估认证机构等,全方位助力零碳园区的打造。 成都市的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方案中明确,到2025 年建成近零碳园区、工业企业、公共机构、景区共不少于 30 个,建成近零碳社区不少于 30 个,实现区(市)县全覆盖,展现出全面推进低碳建设的态势,通过多个领域、多个层面共同发力,营造全城低碳的良好氛围,而零碳园区在其中将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评价导则(2022 版)》,设立资源利用绿色化、基础设施绿色化等 7 大项评价指标,鼓励园区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开展工业节能诊断,从评价和管理的角度规范园区建设,引导园区不断优化资源利用、完善基础设施等,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近年来,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动零碳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全球低碳转型的标杆。
德国欧瑞府零碳科技园,其80%至95%的能源来自光伏、风电、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并配备了1.8MW的电池储能电站,满足园区内100辆电动汽车、公交车的充电需求,同时通过热电联供实现供热、供冷和供电。
丹麦森讷堡零碳城市项目通过区域能源系统、智能电网和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计划在2029年实现碳中和,成为全球零碳城市的典范。
在中国,远景科技集团与鄂尔多斯市携手打造的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作为全球综合型零碳园区的先行者,该园区以“新型电力系统”、“零碳数字操作系统”和“绿色新工业集群”为三大创新支柱,规划总面积73平方公里,致力于培育新能源电池、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三大千亿级产业。
在能源系统方面,园区通过智能物联网源荷互动控制系统,结合风电、光伏、储能和绿氢构建的能源岛,实现了80%的能源由本地风电、光伏直供,另外20%的能源基于智能物联网的优化,通过电力余缺调节的合作模式,确保100%绿色零碳能源供给。园区还在150公里范围内布局风力电场,建设微电网,进一步保障绿电的稳定供应。目前,3万千瓦绿电已接入远景动力工厂,为绿色生产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不仅推动了产业链和工业体系的绿色升级,还通过绿色能源的生产与消费有机结合,破解了绿色贸易壁垒,显著提升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全球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方案。
零碳园区的建设核心在于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生物天然气凭借其负碳属性,不仅能替代化石燃料,减少碳排放,还能将园区废弃物转化为能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是推动零碳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1.“负碳”能源替代,助力零碳目标实现
生物天然气作为一种“负碳”可再生能源,能够有效替代天然气、煤炭等化石燃料,减少碳排放,助力零碳园区建设。
当前,许多园区仍以天然气为主要能源,尽管其比煤炭、石油更清洁,但燃烧仍会产生二氧化碳,难以实现真正的零碳。相比之下,生物天然气来源于可再生的有机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并具备“负碳”属性,相较天然气更具低碳优势。
生物天然气不仅能提供稳定的热能和电能,弥补风能、太阳能的间歇性不足,提升能源供应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还可用于化工生产,制备生物基化学品、肥料等,为园区绿色产业转型提供低碳原料。此外,生物天然气可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协同互补,构建多元化的清洁能源体系,并在电力系统中作为调峰电源,在可再生能源波动较大时快速响应,确保园区能源供应稳定。
2. 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变废为宝
园区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机废弃物,如农业废弃物、食品加工残渣、畜禽粪污等。如果这些废弃物得不到有效处理,不仅会增加排放压力,还可能带来环境污染。而生物天然气技术的核心优势是通过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能源,避免了废弃物自然降解过程中甲烷的直接排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例如,园区内的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可以通过厌氧发酵转化为沼气,经提纯后变为生物天然气用于发电和供热,而剩余的沼渣和沼液可作为高效有机肥回归农业生产,形成完整的资源循环链条。这不仅减少了废弃物自然降解过程中甲烷的直接排放,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园区绿色可持续发展。
3. 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生物天然气不仅是能源供应的一部分,还可与园区产业形成协同效应。例如,工业园区可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与可降解工业有机废物共同生产生物天然气,实现清洁能源供应的同时,提升余热利用率,减少整体能耗。此外,生物天然气在净化过程中还能捕集二氧化碳,实现负碳排放,或通过甲烷重整制氢,推动氢能发展,进一步降低园区碳排放。
4. “气证合一”推动绿色天然气市场化
近来,绿气新能源创新推出的“气证合一”模式成为推动绿色天然气发展的创新实践。该模式通过将生物天然气的环境价值(绿色属性)与物理气量结合,助推了绿色天然气的市场化和国际化。
在零碳园区建设中,生物天然气通过这一模式可进入碳交易市场,进行碳信用流通,帮助园区企业获得碳资产收益,并进一步推动园区碳排放达标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生物天然气不仅作为能源供应的一部分,还成为园区碳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低碳技术的应用和绿色产业转型。
生物天然气在零碳园区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了其“负碳”替代化石燃料的优势,也充分发挥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价值。它既能优化园区能源结构,增强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又能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相信,在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双重推动下,生物天然气与零碳园区的结合将成为未来绿色发展的关键方向,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上海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方案》
《成都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试行)》
《浙江省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评价导则(2022 版)》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 引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2024.9.19.
《“双碳”发展必经之路25年风口—零碳园区》、《“双碳”发展必经之路—零碳园区认定与建设路径》 谭谈双碳
《中国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3年》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