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体系加速向低碳化、数字化、价值化演进的趋势下,生物天然气正从“替代能源”走向“战略能源资产”。它所承载的“负碳替代、资源循环、系统协同”等多重价值,也在推动市场定价机制发生深刻变化。
2025年6月,由中国沼气学会主办的首届绿色燃气创新发展论坛在成都召开,会议期间“生物天然气价格指数试点研究”正式启动,意味着我国生物天然气定价机制探索进入新阶段。
长期以来,生物天然气的定价更多依赖地方补贴或项目协商,市场定价机制尚不完善。原料成本高、运输半径大、技术路径差异大等因素,使得项目成本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
从原料端看,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具有天然分散性,原料收储环节构成刚性约束。以黑龙江农垦区为例,通过构建"村级收集点-乡镇转运站-县域加工中心"三级收储网络将运输半径从58km压缩至32km,原料收储成本降低34%。而在西南山区等原料密度不足200吨/km²的地区,企业需额外支付0.15元/m³的运输补贴。
在技术端,欧洲一些企业(如德国EnviTec)开发的模块化推流反应器,具备处理高固含量原料的能力和更低能耗,在单位成本上优于中国主流湿法路径,形成了明显的技术成本差。
但不论成本高低,生物天然气的市场价值,远不止生产端的“出厂价”。
当前,在“双碳”战略和碳市场体系构建的背景下,生物天然气的绿色价值正加速“资产化”。
根据ISO 14067碳足迹标准,替代化石天然气,生物天然气生命周期减排达2.3kgCO₂e/m³,若纳入CCER机制,按当前市场均价60元/吨测算,其碳价值可达0.138元/m³
与此同时,沼液还田替代化肥所减少的N₂O排放(温室效应远高于二氧化碳),以及土壤固碳效应,也都能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价值变现。部分地方如浙江安吉,已将固碳收益纳入“两山银行”交易体系,为生物天然气的环境价值“定价”提供现实路径。
此外,生物天然气也已纳入绿色电力证书(GEC)试点,按1:1.2比例换取GEC(绿色电力证书),当前市场价约50元/张,折算约0.06元/m³。这些机制,正在为绿色能源价格提供“第二曲线”。
此前,生物天然气价格指数试点研究和编制工作正式启动。该试点研究工作旨在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定价机制,推动生物天然气实现合理定价和资源优化配置。该机制的建立将有助于提升市场透明度、规范行业秩序,并为产业投资决策与政策制定提供关键参考。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德国等国家均通过碳积分、政府补贴或燃料标准等方式,将环境价值纳入生物天然气价格体系。例如,加州通过低碳燃料标准(LCFS)形成较为成熟的碳信用交易机制,为生物天然气赋予明确溢价。
值得关注的是,国际市场亦在加速构建生物天然气价格发现机制。标普全球旗下 Platts 计划于2025年9月起上线经认证的英国废弃物原料生物甲烷(RGGOs)每日价格评估服务,涵盖即期与远期合约,并支持基于碳强度的分类交易。这一机制的推出,或为我国探索生物天然气价格指数提供国际经验参考。
在中国,生物天然气的价格机制正逐步从“成本+补贴”向“成本+价值+制度”的复合型体系转型。河北保定等地已探索“基准价+绿色溢价”机制,试点价格从1.8元/m³提升至2.4元/m³,实现了环境外部性向市场价值的初步转化。
作为绿色燃气全流程服务商,绿气公司将持续发挥平台化优势,积极响应生物天然气价格指数体系建设,支持中国沼气学会、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权威机构推进相关研究工作。公司将依托“气证合一 互联互通”机制,协同推动生物天然气标准化、资产化、交易化“三位一体”发展路径,助力环境价值有效释放,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参考资料:能源国字号 石油马达《生物天然气定价机制与策略研究》
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 2025年6月发布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