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项目背景及建设历程
安徽宣城地处“沪、宁、杭”金三角,是长三角经济由沿海向内地梯度转移的重要过渡带。其中,规划建设面积约54.4平方公里的宣城经济开发区作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集中示范区,已初步形成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四大主导产业,并且在未来必将面临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能源需求旺盛。
但在“双碳”大背景下,新进入园区的企业只能以等量置换方式从老旧破产等企业方面获得能耗指标,这无疑给园区带来了很大压力。
2019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通知,确定了增量配电业务第四批84个改革试点项目,宣城经开区名列其中。
2020年6月,新奥与宣城经开区政府签订增量配电网及综合能源服务(集中供热项目)协议,开启宣城经开区“四网”融合项目实践。
2024年,新奥能源与开盛集团成立新合资公司,将业务拓展到源网荷储,以进一步降低用电侧的用能成本。
新奥凭借着在能源领域多年的专业研发和实践积累,为宣城经开区企业及园区提供增量配电网、天然气、集中供热、储能、光伏、绿电引入、动力托管等多种综合能源解决方案,积极帮助企业降低能耗,从而为园区解决能耗指标等量置换问题,乃至打造国家级低碳示范园区发挥出重要作用。
2025年,宣城经开区将迎来第二个能源“三年规划”,未来三年将全面打造源网荷储园区,推动能源发、输、储、用在园区内闭环的系统升级。
02
项目建设成果
1.多能互补,助力园区解决能耗等量置换问题
新奥与宣城经开区政府签订增量配电网及综合能源服务协议,并在此基础上与经开区政府平台公司宣城开盛集团共同开展光伏项目合作。此外,新奥还积极探索风电投资,希望在未来将清洁的风电资源引进园区,增加园区的绿电占比。新奥与上游瀚蓝固废电厂签约余热供应协议,旨在将该电厂的零碳余热引入宣城经开区,在帮园区降低碳排放的同时,降低热力使用的成本,将通过固废电厂零碳余热与燃气供热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双保供,借助热力网给园区工厂、办公楼等供热供冷。
未来,新奥也将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供热,进一步提高园区的绿色能源占比。新奥已经陆续完成宣城经开区2MWh(兆瓦时)一期储能项目和宣城经开区11.18MWh(兆瓦时)二期储能的基础建设。在此基础上新奥继续在宣城经开区将加大储能设施投资,适时启动储能三期建设;届时储能系统将与配电网形成互补,起到谷储峰放(储能完成能源用供一体柔性调节,削峰填谷节省用电成本)、灵活调节(新能源渗透率越来越高的时候,配电网的安全可靠性将受到影响,通过储能进行动态调节,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备用电源(提高电网稳定性,缓解因缺电停电导致的损失)等作用。
新奥也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动力外包服务。位于敬亭山南麓的某知名企业是皖南最大的白酒企业。作为酿酒过程中的重要能源,每年5.5万吨的蒸汽消耗在该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占据不小的比例。在新奥进入宣城以前,该企业只能自行运营锅炉获得蒸汽。引入新奥的动力外包服务后,他们不再参与锅炉系统的投资及运维工作,由新奥团队对锅炉进行更专业、更智慧的整体运维管理,他们以更低成本获得了更安全、更稳定的蒸汽供应,用能效率大幅提高。
2.增量配电网落地,新奥110千伏电力业务再跃新台阶
作为新奥综合能源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增量配电网试点区域在宣城经开区占地12.89平方公里,承担对经营区12.89平方公里内的企业安全、稳定的电力供应。
从全国范围来看,增量配电由于业务比较单一、盈利空间较低、行业壁垒高筑等原因,社会资本参与增量配电网试点项目的过程,经历了从最开始的趋之若鹜到现在的渐归冷静。
在宣城项目项目推进落地过程中,新奥积极与相关主管部门、国家电网等方面沟通协调,不断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资金资源、专业团队等方面的投入更是不遗余力,确保了园区电网建设的顺利优质完成和变电站的安全投运。
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晟新能源”)是光伏行业新近崛起的“超级独角兽”,是专注于超高效N型硅基异质结(HJT)太阳能硅片、电池、组件技术开发应用与产品规模化生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2024年夏天,由于高温天气持续了两个多月时间,电力保障成为所有园区入驻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按照以往经验,每逢夏季用电高峰期,一般会采用拉闸限电的方式来度过保供期。
这对华晟新能源这样的耗电大户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该公司目前的年用电量约在2.2亿度。倘若满产,年用电量约在4.5亿度。
新奥专门为华晟成立电力保供专班,采取了很多技术措施,来保障变压器的安全运行,前后历时60天左右。
除了要保障华晟新能源的电力供应,新奥开盛还要保障华晟的异质结产业集聚“生态伙伴”,包括开盛新能源、华远装备、华矽半导体、思尔维新材料、晟煜光伏等大大数十家公司,涉及电池片、设备装备、银浆、铝边框、接线盒等上下游领域。
新奥开盛110kV致和变电站系宣城经开区增量配电网试点的一期项目于2022年2月投运,当时容量为3.15万kVA,次年扩容至8.15万kVA。
而为了保障宣城经开区不断入驻企业的用电,宣城经开区又于2024年2月启动建设二期项目110kV新开变项目,于2024年8月成功投运,设计容量为三台6.3万kVA主变压器。
3.“四网”融合数智赋能,打造低碳示范园区
在宣城经开区,新奥将增量配电网作为业务抓手,围绕“荷源网储”一体化运营和多能互补理念,将配电网、蒸汽网、天然气网这三个物理网络,融合到数智化用能管理网这一虚拟网络中,为园区用能客户提供“四网”融合的智能化低碳解决方案,实现用数智技术让信息流引导能量流的新型能源供给体系。这也体现了新奥多年来所倡导的泛能理念——“打造从用户需求出发,以能量全价值链开发利用为核心,因地制宜,清洁能源优先,多能互补的用供能一体化的能源系统”。
作为安徽省智慧园区试点之一,宣城经开区同时也在努力打造成为国家级低碳示范园区。在此过程中,新奥近年来在数智化领域的积极进取将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没有数智化手段,将根本无法实现精确、有效的碳排放核查、碳足迹跟踪等过程,也就难以达到宣城经开区在能源管理方面的“四网”融合。
“四网”融合,首先通过物联设备,将电网、蒸汽网、天然气网的各类数据接入到数字驾驶舱中进行统一显示和管理。有了这个基础,再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各类能源的实时监测、智能调配等综合能源管理——比如基于物联数据,对各类能源于各个时段在各个企业的用能情况进行智能分析,从而得到最优运行策略;对清洁能源供应实现智慧运维,对园区碳排放进行实时监测,对用电进行智慧调峰,为企业提供低碳减排方案支持,由此打造“四网”融合的低碳园区。
4.“园中园”助力园区打造绿色低碳微电网
宣城新奥创新商务模式,利用数智化手段在工业园区里“园中园”业务场景中的运用。比如说,作为“园中园”业主方的A企业投资建设了630千伏安的变压器,但A企业自身只能消耗其中60%的电量。通过新奥的数智化调度平台,A企业可以获得“虚拟变压器”的服务,将变压器中的冗余电力释放出来,用于满足“园中园”里其他企业的用电需求。在这个过程中,A企业通过盘活闲置电力资产获得了收入,其他企业省下了投资实体变压器的资金,新奥获得增值服务费用,整个园区也实现了更科学、更节能的能源管理,达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在这个案例中,新奥通过对“园中园”打造智慧低碳微电网以及存量园区电力设施,辅以泛能网平台及营销计量,对园区变压器实际联调联用,提取变压器负荷余量,并联组建虚拟变压器网,通过数智化运营手段,实现需求侧电量供应,由此帮助新入驻企业以合理成本获得电力供应,助力园区打造绿色低碳微电网。
03
项目前景
新奥在宣城经开区通过践行“荷源网储”一体化运营、多能互补的泛能理念,以增量配电网项目为抓手,引入光伏、风电等零碳电源,打造低碳配电网;引入瀚蓝固废电厂的余热资源,与原有天然气蒸汽一起,组建多汽源一张网,实现天然气及蒸汽安全稳定供应;引入储能、微燃机等调峰设施,实现生态调峰;以数智化技术搭建泛能网平台,实现运营调峰数智化;创新泛能模式,将配电网、蒸汽网、天然气网这三个物理层面上的能源网络,融合到数智能源网这一张虚拟但智能的大网上,根据绿能和低碳模式下的按需分配,依托“四网”融合,打造绿色碳中和园区;同时跟踪企业碳足迹,并依托绿色低排放,实现碳交易、碳汇和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即“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最终打造智慧低碳园区,实现“双碳”目标。
我国共有20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这些园区普遍存在用能体量大、涉及种类多、供应不稳定等问题,能源管理水平亟需得到优化。工业园区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安徽宣城经开区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新奥在安徽宣城经开区打造的“四网”融合模式,为全国工业园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
来源:新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本文刊登在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分布式能源委员会主办的《分布式能源》2025年第2期/总第50期上,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分布式能源》编辑部edit@insight-cdec.com(18811157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