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 | 联系我们 欢迎来到山西德远净能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德高行远,净节为能 做气体净化分离领域的专家
全国咨询热线:0351-6263057
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山西德远净能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公元时代城B座25层
联系人:吴先生
电话:0351-6263057
传真:0351-6263057
手机:18636642806

行业资讯

丁涵,等:油气企业开发生物天然气策略思考

时间:2025-10-10 10:38:45 来源:本站 点击:13次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丁涵(1990—),男,本科,工程师。从事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cz_dh@petrochina.com.cn。

油气企业开发生物天然气策略思考

丁涵1,马建国2,魏志远1,徐源3,贺三4,沈琦5

1.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新能源事业部,河北任丘 062550;2.中国石油集团昆仑制造有限公司,北京 100007;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和新能源分公司新能源事业部,北京 100007;4.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成都 610000;5.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分公司研发中心,北京 102299


摘要

生物天然气作为一种可再生燃气,是通过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产生的。它兼具清洁低碳与资源循环利用的特性,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进程中展现出了重要潜力。中国虽然拥有丰富的生物天然气资源,但实际利用率较低。探讨了油气企业开发生物天然气的战略意义,梳理了中国油气企业生物天然气的开发现状,分析了其在原料分散、技术成本高以及绿色价值开发滞后等方面面临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一是构建“原料收储—发酵提纯—管网输配—终端利用”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闭环体系,重点突破厌氧发酵、沼气高效提纯工艺等核心技术;二是通过建立生物天然气绿色认证平台,推动ISCC(国际可持续性与碳认证)等国际标准互认,从而开发碳减排市场潜力;三是建议油气企业整合区域资源网络,创新“生物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综合供能模式,并加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

生物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沼气;绿色低碳;油气田

0 引言

近年来,全球能源体系正经历着深刻变革,能源结构持续演变。其发展趋势是从严重依赖化石能源,逐步过渡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在此背景下,清洁能源、绿色能源、绿色燃料等领域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竞相投资的关键方向。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展现出较强的发展弹性与过渡性优势。数据显示,2023年,天然气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为23.3%,仅次于石油(占比31.7%)和煤炭(占比26.4%)[1]。在中国,天然气消费也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2023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3 945×108 m3,同比增长7.6%,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8.5%,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2]。2024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突破4 000×108 m3,同比增加6%以上。预计到2025年,中国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4 300×108 m3,年均增长5%;到2030年,天然气需求量将达5 190×108 m3,年均增长4%[3-4]

生物天然气作为可再生燃气的一种,其生产过程是在无氧环境下,通过微生物对有机废弃物(如畜禽粪便、餐厨垃圾、农作物秸秆等)的分解产生沼气(成分主要为含量50% ~ 70%的CH4、含量25% ~ 45%的CO2以及少量的N2、H2S和H2O[5]),之后再经过脱硫、脱碳等工艺净化提纯得到。由于生物天然气原料来源丰富,因此具有规模化开发利用的潜力[6-10]。为了促进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发展,世界各国都提出了明确的生物质能源发展目标,制定了相关发展规划、法规和政策。例如:德国通过《可再生能源法》设定生物天然气入网强制配额,2023年收购价达0.85欧元/m3(含碳税补贴)[11-12];美国能源部的“Waste-to-Energy”(废能转化)计划推动垃圾填埋气项目从2005年的13个增至2022年的193个,技术升级使产气效率提升了40%[13];丹麦实施“沼气2020”战略,通过税收减免使项目投资回收期缩短至6~8 a[14]。目前,全球生物天然气产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格局。欧洲生物天然气产业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截至2024年底,欧洲已有超过1 600个生物天然气项目投产运行,总产量达55×108 m3,约占全球产量的45%。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天然气生产国,2024年产量达22×108 m3,约占全球产量的18%。

中国的生物质资源储量可观、品类多样,其来源主要集中于各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剩余物以及废弃物(包括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林业废弃物等),有机废弃物体量巨大,具备规模化发展生物天然气的资源条件。2024年,中国主要生物质资源年产生量约为45.3×108 t,作为能源利用的开发潜力为4.6×108 tce,实际转化为能源的不足0.6×108 tce,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截至2024年底,中国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年产量突破5×108 m3,预计2030年将达30×108 m3,市场发展前景广阔[15]

1 油气企业开发生物天然气的背景及意义

1.1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把握发展机遇

当前,国家将环境保护与能源转型置于重要战略地位,一系列利好生物天然气产业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见表1),有效支持了生物天然气的规模开发,也为油气企业参与其中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支持和市场预期。

表1 2022—2024年生物天然气产业相关政策

5922d8f5b562cbfda5c73f6a036f27dd.png

1.2 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保障能源安全

生物天然气产业链的原料资源具备分散性与可再生性,这使其不受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地缘政治冲突等外部因素的干扰。凭借这一优势,生物天然气能够构建与传统油气互补的多元化供应体系[16]。油气企业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管网运营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可推动生物天然气接入现有的能源输送网络,增强能源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不仅如此,生物天然气的开发还能够将分散的生物质能转化为集中且稳定的能源供给。在面对极端天气、突发事件引发的能源供应中断情况时,生物天然气可发挥区域性应急补充作用,从而进一步筑牢国家能源安全的底层支撑。

1.3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价值增长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以及能源行业绿色转型的加速,传统油气业务面临着诸多压力。一方面,碳排放的约束日益趋紧;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而生物天然气作为一种低碳可再生能源,与国家绿色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在此背景下,油气企业若布局生物天然气领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够突破传统化石能源业务的路径依赖,构建起“化石能源+清洁能源”的双轮驱动业务架构,从而实现与绿色发展政策导向的深度协同。同时,国际上的认证体系为生物天然气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持,如ISCC(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RSB(可持续生物材料圆桌会议认证)等。油气企业参与生物天然气业务并获取此类认证,能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其一,可增强生物天然气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为绿色能源产品打开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其二,能借助认证所体现的碳减排成效与生态价值,提升品牌在低碳领域的社会认同度,推动自身从传统的“能源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生态价值创造者”转型,为企业在低碳时代的价值增长开辟新路径[17]

2 油气企业生物天然气开发现状


目前,中国油气企业在生物天然气开发领域已迈入规模化实践阶段。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化)等企业为主导,通过对工业废水(如舍得酒业项目)和农业废弃物(如大邑项目)进行资源化利用,实现了商业化应用,其技术涵盖沼气提纯、管网消纳及碳减排交易等方面。具体项目如下:

2024年9月,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简称西南油气田)与舍得酒业的生物天然气合作项目正式签约启动,并于2024年12月16日完成ISCC认证。该项目采用“ICX厌氧+变压吸附提纯”工艺处理酿酒废水,产出甲烷含量97%的一类标准燃气。同时,西南油气田在成都大邑县建成农业废弃物处理项目,年处理粪污秸秆35×104 t,日产生物天然气1.5×104 m3。2024年12月,该项目生产的生物天然气通过管道并入城市燃气管网,成为国内首个生物天然气并网项目;截至2025年7月,大邑项目累计产气220×108 m3[18]

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与黑龙江博能绿色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绿色甲醇项目合作,通过现有的天然气制甲醇装置加工生物天然气获得生物甲醇。一期工程规划年产能4×104 t,预计于2026年实现生物甲醇规模化量产。2024年9月,该项目正式投产并产出国内首吨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甲醇,其产品通过ISCC EU认证,成为国内首个兼具国际认证与量产能力的绿色新能源项目[19]

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新星公司)在河北、河南等地运营多个生物天然气项目。作为中国石化地热与新能源板块的主力军,新星公司正逐步构建生物天然气规模化发展的产业生态,计划到2025年实现生物天然气年产能超5×108 m3,2030年成为国内生物天然气主要供应商之一。

2024年8月,绿气新能源(北京)有限公司联合中石化新星(北京)新能源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推出国内首个“互联互通、气证合一”生物天然气线上交易平台,实现绿色属性与交易凭证绑定,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市场体系。该平台以“六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购销、统一监测、统一核证、统一标准)为运营准则,通过专业化、市场化及国际化运作模式,推动生物天然气与常规能源管网互联及全国统一市场对接,促进资源整合与降本增效协同。同年8月20日,绿气新能源(北京)公司挂单的1 500×104 m3生物天然气被百事食品(中国)有限公司摘单,达成中国首单绿色天然气线上交易[20]

3 油气企业开发生物天然气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3.1 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生物天然气产业虽具备重塑能源结构的潜力,但其规模化发展仍受多重瓶颈制约。油气企业布局生物天然气产业也面临着战略机遇与多维挑战的双重博弈。

3.1.1 产业链层面

当前,生物天然气产业链呈现出显著的“碎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上下游环节严重割裂,各参与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这种状况导致了产业链整体效率低下、成本偏高的问题。从原料端来看,农业废弃物地理分布零散,生物质资源具有“三高三低”的特征:“三高”即收集成本高(占生产成本的35%~50%)、时空波动性高(生物质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以及预处理难度高;“三低”则是能量密度低、标准化程度低和储存稳定性低。这就形成了“原料荒”与“原料废”并存的矛盾局面,而且农户、合作社与生产企业之间尚未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生产端存在技术协同不足、规模效应缺失的问题。消纳端方面,生物天然气项目大多远离城市燃气管网,运输成本高达0.7~1.3元/m3[21]

3.1.2 技术层面

生物天然气的技术成熟度直接决定着产业发展潜力。当前,技术层面存在的两大问题严重制约着生物天然气产业的发展。首先,核心发酵环节存在明显短板。厌氧发酵工艺效率偏低,成为产业扩张的首要障碍。中国主流湿式厌氧发酵工艺的平均有机负荷率为3.2 kgCOD/(m3·d),较德国双膜系统在处理混合有机废弃物(有机负荷率可达5.8 kgCOD/(m3·d))低45%[22]。同时,膜分离组件、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设备进口依赖度达72%,其中高端气体分离膜(如氦气提纯膜)、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部件进口比例超过85%[23]。其次,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滞后,影响了产业的经济性。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渣沼液富含氮、磷、钾等养分,但国内资源化利用率不足40%,多数企业仅进行简单堆肥处理,未能实现高附加值转化。相比之下,德国企业通过膜浓缩与低温干燥技术,将沼液加工为有机液体肥,单位重量附加值提升3 ~ 5倍[24]

3.1.3 绿色价值开发层面

在全球低碳转型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生物天然气的绿色价值凸显,其意义不仅局限于能源替代本身,更体现在国际贸易规则适配、碳资产转化与国际认证衔接等多个维度[25]。从国际贸易规则适配角度来看,CBAM(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已明确将对电力、钢铁、水泥、铝、化肥、氢气等六大行业征收“碳关税”。由于这些行业的大部分生产工艺与过程和天然气关联紧密,若企业使用生物天然气替代化石天然气或其他化石能源,便可大幅降低碳排放。这不仅能减少碳关税支出,降低国际贸易成本,还能有效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6]。然而,当前生物天然气在助力企业应对国际贸易规则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缺乏精准的碳足迹核算体系。多数企业尚未建立覆盖“原料收集—发酵产气—运输使用”全链条的碳排放计量模型,这使得企业难以量化生物天然气替代所带来的碳减排效益。另一方面,碳关税应对策略滞后。这导致国内企业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仍需为化石能源消耗支付高额碳成本。在国际认证衔接方面,ISCC 2023版新增了生物质原料可追溯性数字系统强制条款[27]。国内众多企业若想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盟市场,就必须通过该认证。但目前国内缺乏符合国际标准的原料追溯技术平台,现有系统在生物质来源真实性核验、运输路径追踪等功能上存在漏洞。这种国际绿色认证体系衔接不畅的情况,成为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隐形壁垒。

3.2 对策措施

3.2.1 加强产业链整合与协同发展

生物天然气的产业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产业链以及协同发展机制。油气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现有的油气资源禀赋,强化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协同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区域性原料收储体系。在原料富集区合理布局预处理节点,以此压缩运输半径,降低物流成本。同时,推广“种植—养殖—废弃物—能源—肥料”的闭环模式,通过有机肥反哺农业,提高农户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整合农业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多元化原料,保障原料的稳定供应,进而构建“原料收储—发酵提纯—管网输配—终端利用”的产业闭环,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28]。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油气企业现有基础设施优势,借助成熟的城市燃气管网体系、LNG加气站网络以及工业用户资源,实现生物天然气与传统化石能源的协同输配和市场互补。

在终端消纳环节,应锁定高附加值客户(如汽车制造、食品加工企业等),并签订长期保量竞价协议(如西南油气田与中嘉汽车制造(成都)有限公司的合作)。在循环利用方面,将沼渣、沼液回收还田,建立二氧化碳捕集系统用于驱油增产,实现种养结合闭环与资源的高效再生。此外,还需制定综合能源利用方案,开发“生物天然气+分布式光伏+储能”等新能源利用综合项目,为工业园区、商业综合体供能,提升能源利用的综合效益。同时,探索生物天然气制氢、甲醇、柴油等多元化产品的可行性。通过全方位的市场拓展和紧密合作,提升生物天然气的市场份额和产业竞争力。

通过全产业链的深度整合,油气田企业能够将生物天然气产业打造成为“传统能源转型+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的复合型产业。这样既能发挥能源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又能通过跨界协同培育新的增长极,为“双碳”目标下的能源企业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3.2.2 加大技术研发及创新力度

面对技术瓶颈,油气企业亟需加大技术研发与创新力度,可从资金投入和人才资源整合两方面着手。在资金投入方面,企业应双管齐下:一是设立专项研发基金,每年从利润中划出固定比例资金,专款专用,保障研发项目资金流稳定。同时,依据技术发展态势,合理分配资金,聚焦关键技术。二是积极争取政府资金,借助政府科研经费的杠杆力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涌入生物天然气研发领域。

在人才资源整合方面,企业内部要选拔不同专业背景科研人员组建生物天然气技术研发专属团队,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搭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深入研究生物质原料收集分类技术、厌氧发酵核心技术、沼气高效提纯技术、智能化管控技术,突破生物天然气产业发展瓶颈,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29]

3.2.3 加快生物天然气绿色价值开发

绿色价值是当下绿色能源的关键营收来源与产业名片。目前,ISCC、RSB、GS(黄金标准)等机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认可。这些机制为生物天然气等绿色能源提供了全球认证标准以及碳资产开发平台。生物天然气的绿色价值潜力巨大,生产生物天然气时,每吨干秸秆的平均温室气体减排量可达1 229 kg,每吨畜禽粪污鲜重的平均温室气体减排量为275 kg[30]

基于此,油气企业需多管齐下,加快生物天然气绿色价值的开发进程。一方面,要完善绿色生物天然气全生命周期数据监测体系,贯通原料收集、生产储运等环节的可追溯链条,从而实现与ISCC等国际认证标准接轨;另一方面,要同步构建碳资产开发策略,依托国际VCS(核证碳标准)、GS碳信用机制,探索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机制下沼气碳减排方法学的开发,以此提升绿色价值转化效能,驱动生物天然气的规模化开发与效益升级。

[ 1 ] Energy Institute.World energy statistics yearbook 2024[M].London: Energy Institute,2024.

[ 2 ] 国家能源局.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4)[R].北京:国家能源局,2024.

[ 3 ] 《中国能源展望2060》编写委员会.中国能源展望2060(2025年版)[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24.

[ 4 ] 中能传媒研究院.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4)[R].北京:中能传媒研究院,2024.

[ 5 ] 方晓庆,潘天国,叶小斌,等.某生物质天然气项目沼气提纯工艺选择[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22):109-111.

[ 6 ] 仲冰,韩颜如,张国生,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我国新兴气体能源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4,26(3):1-8.

[ 7 ]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Bioenergy technologies office multi-year program plan[R].Washington: DOE,2022:33.

[ 8 ] 徐楠芝,戴芳.发达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财税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税收,2023(5):51-57.

[ 9 ] 孙慧,王乐乐,杨雷.中国生物油气发展现状及未来对策[J].国际石油经济,2024,32(8):42-46.

[10]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中国沼气学会.中国沼气行业双碳发展报告[R].北京: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2023.

[11] German Federal Ministry for Economic Affairs and Climate Action.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ct 2023[Z]. Berlin: BMWK,2023.

[12] 朱颢,胡启春,汤晓玉,等.德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及调整对其沼气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新能源进展,2016,4(2):159-164.

[13] European Biogas Association.Annual report 2019[R].[S.1.]: EBA,2019.

[14] Danish Energy Agency.Biogas strategy 2020:Status and perspectives[R].Copenhagen: DEA,2021:27-30.

[15] ISCC System.ISCC PLUS 205: Sustainability requirements[Z].Cologne:ISCC System GmbH,2023:15-17.

[16] 刘嘉南.我国发展生物天然气的潜力与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20,41(2):37-40.

[17] 王惠乔,张鸣鸣,张道远.多元主体利益关系视角下“粮气循环”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24,8:51-65.

[18] 界面新闻.舍得酒业和中国石油首单生物天然气合作项目签约[EB/OL].(2024-10-22)[2025-07-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3574927870525963&wfr=spider&for=pc.

[19] 东北网.大庆炼化生产的绿色甲醇完成我国北方地区首单加注[EB/OL].(2025-07-27)[2025-07-30].https://m.dbw.cn/ljktx/system/2025/07/27/ 059465943.shtml.

[20] 王凯军,刘佳.中德厌氧发酵技术对比研究[J].中国沼气,2023,41(3):1-8.

[21] 国家能源局.中国生物天然气产业发展年度报告[R].北京:国家能源局,2023.

[22] 落基山研究所,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碳中和目标下的生物天然气行业展望:减排潜力、成本效益及市场需求[R].北京:落基山研究所,2023.

[23] 我国首单生物天然气线上交易达成,创新探索互联互通、气证合一[N].上海证券报,2024-08-22(8).

[24] PATIENCE A S.加纳生物质能资源开发利用[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23.

[25] 高山.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3(1):78-81.

[26] 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公告 2023年第6号[EB/OL].(2023-10-24)[2025-07-30].https://zfxxgk.nea.gov.cn/2023-10/24/c_1310747681.htm.

[27] 蔡黎,王少楠,王宏莉,等.生物天然气产品标准化现状探讨[J].标准实践,2022,8(8):104-111.

[28] 赵文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23.

[29] 马志勇.沸石填料水洗法提纯沼气工艺实验研究[D].许昌:河南农业大学,2021.

[30] 李洪深,楚洁璞,徐伟涛,等.干法生物天然气BECCS工程碳负排效益分析[J].太阳能学报,2024,45(5):158-162.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8636642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0351-6263057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