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规划的顶层纲领性文件是每个能源行业从业者的必修课。10月28号,国家正式发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我们梳理了《建议》中与能源、绿色、低碳相关的内容,稍作解读,望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 主要目标层面:明确发展方向与体系构建
原文表述:「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建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
分析:这是“十五五”时期在能源低碳领域的顶层目标和核心任务。它明确了三项关键指标:
-时间节点: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按时实现。
-体系构建:初步建成新型能源体系,其特点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这将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核心框架。
-社会基础: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意味着转型不仅限于生产端,也需消费端协同。
“此处联想10月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最低比重目标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建立用户侧可再生能源电力与非电的最低消纳目标,从需求侧推动低碳转型”
二、 产业发展层面:培育新动能与绿色转型
原文表述1:「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氢能和核聚变能……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分析:将新能源、氢能等明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旨在通过产业政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同时为能源结构转型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撑。可控核聚变作为前瞻布局,体现了对终极能源的长期战略眼光。
“此处可以畅想一下,如果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应用,未来的电力市场会是什么样的格局”
原文表述2:「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绿色制造……」
分析:强调对现有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通过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降低能耗和排放,实现产业升级与低碳发展的统一。
三、 能源体系层面:多措并举推动结构性变革
原文表述:「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强国。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煤电改造升级和散煤替代。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安全韧性水平,科学布局抽水蓄能,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能源消费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
分析:此部分系统阐述了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路径,是能源领域最核心的表述:
-供给侧:明确提高新能源比重,并对化石能源提出“安全可靠有序替代”的稳健方针,同时强调化石能源自身的清洁高效利用。
-系统建设:核心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解决新能源波动性问题,具体措施包括发展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建设智能电网和微电网,以提升系统灵活性和韧性。
-消费侧:提升终端用能电气化,这是降低终端化石能源消费的直接手段。
-体制机制:强调完善市场与价格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保障能源转型的经济可持续性。

四、 碳达峰路径层面:制度保障与重点突破
原文表述:「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稳步实施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零碳工厂和园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加快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分析:明确了实现碳达峰的具体政策工具和重点领域,包括:
-核心制度:建立并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从相对强度的“控”转向绝对总量的“控”。
-重点领域:明确提出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这是碳达峰的关键。
-市场手段:继续发挥碳市场的作用,并发展自愿减排市场,利用市场化机制降低社会总减排成本。
-微观层面:推动零碳工厂/园区建设和产品碳足迹管理,将减排责任落实到具体项目和产品。
“十五五期间建设100个国家级零碳园区,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参考之前的文章:抛开补贴,零碳园区的经济性从何而来?”

五、 支撑保障层面:安全、科技与金融协同
原文表述:「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分析:将绿色金融列为重点发展方向,旨在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为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小结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关于能源、电力、低碳的表述,呈现出以下鲜明特点:
-系统性:构建了从顶层目标(碳达峰、新型能源体系)到实施路径(供给、系统、消费、市场)再到支撑保障(安全、金融)的完整框架。
-务实性:强调“积极稳妥”,在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同时,注重化石能源的“有序替代”和“清洁高效利用”,并突出能源安全和电力系统韧性,体现了转型过程的复杂性和稳健性要求。
-创新驱动:将新能源、氢能等作为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重点培育,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转型。
-市场导向:多次提及完善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发挥碳市场作用,表明将更多依靠经济手段来推动转型。


客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