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在全国低碳日这一天,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全面梳理了过去一年我国在碳足迹标准制定、数据体系建设、认证试点、政策机制与国际协同等方面的关键进展,标志着碳足迹管理体系从顶层设计加速迈向系统落地。
对生物天然气行业而言,这不仅是一个政策窗口期,更是绿色价值实现路径逐步清晰的重要信号。
其中,2024年8月出台的GB/T 24067-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为包括生物天然气在内的多类绿色产品提供了通用核算方法,填补了制度空白,也为后续认证与交易奠定了技术基础。
数据层面,国家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加快建设,电力碳因子首次发布,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上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也在探索本地化碳足迹数据库,未来将有望实现从源头量化到产品标识的全链条管理。
碳足迹认证试点也在提速。全国已有25个省份启动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覆盖锂电池、钢铁、光伏等多个行业。生态环境部同步发布《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为绿色能源产品的“准入”提供了合规依据。
面对碳足迹体系带来的结构性机会,生物天然气行业正迎来三重结构性变革:
一是定价逻辑重构。以碳足迹为基础的绿色识别机制,将提升生物天然气在工业燃料替代、交通能源供应等领域的市场溢价能力。
二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转型提速。通过碳足迹核算,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将具备量化的减排价值,生物天然气项目成为农业源碳减排的重要承载体。
三是率先融入绿色交易机制。在“气证合一 互联互通”等机制推动下,生物天然气将率先融入绿证、碳市场、绿色采购等主流交易场景,实现环境价值向市场收益的有效转化。
碳足迹体系正从理念构建迈向全面落地。生物天然气不仅是一种清洁能源,更是一种“可量化、可认证、可交易”的绿色资产。碳足迹体系的快速完善,为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下一步,行业应积极参与标准制定、数据对接与平台建设,主动融入国家碳足迹体系主线,拓展绿气市场边界,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更加系统的产业动能。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