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天楹近期成立的绿色甲烷公司——辽源天楹绿色甲烷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何为绿色甲烷?绿色甲烷(又称可再生天然气)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是通过生物或电化学过程产生的甲烷,与传统的化石燃料甲烷相比,具有低碳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特点,主要包括(1)生物甲烷:通过生物气化、厌氧消化等生物过程产生,通常来自农业废物等有机废弃物;(2)电制甲烷:通过电解水制氢,再将氢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
一.技术路径:生物质资源化与氢能协同的双重突破
1. 生物质燃气生产的闭环创新:新公司聚焦生物质燃气生产与供应,核心技术路径包括: (1)厌氧发酵+提纯:利用农业废弃物(秸秆、畜禽粪便)、城市有机垃圾等原料,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再通过膜分离、化学吸收等工艺提纯生物甲烷,纯度可达95%以上。 (2)氢转甲烷技术融合:借鉴丽水乡村氢能生态示范工程的“绿氢提纯沼气”模式,天楹可能将绿氢与沼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烷,使沼气利用率从55%提升至95%,同时降低碳排放强度。这一技术已在宝山区博士后项目中实现中试突破,生物甲烷率提升至87.6%。 (3)绿电耦合生产:结合天楹在辽源、安达等地的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利用富余绿电电解水制氢,与生物质碳结合生产绿色甲醇或甲烷,形成“绿电-绿氢-绿甲烷”闭环。 2. 国际技术合作与本土化落地:天楹在绿色甲醇领域与冰岛碳循环国际公司(CRI)合作,引入其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技术(ETL技术),并计划在吉林辽源建设全球最大规模的绿色甲醇项目(首期17万吨/年)。这种技术合作可快速实现生物甲烷与绿氢的协同生产,例如将生物甲烷蒸汽重整制氢,再与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形成“绿氢-生物甲烷-绿氢”循环范式。
二.战略协同:环保主业与新能源业务的深度联动
1. 环保业务的资源反哺:天楹现有20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日处理规模2.15万吨)和海外环卫服务网络,可稳定提供生物质原料(如餐厨垃圾、园林废弃物),并利用焚烧余热降低生物甲烷生产能耗。例如,唐山、包头等地的“氢能+工业园区”模式已验证,利用钢铁厂废热发电制氢,将终端用氢成本压至22元/kg。 2. 新能源业务的场景延伸:绿色甲烷公司与天楹的重力储能、绿氢项目形成协同: (1)储能调峰:生物甲烷可作为重力储能系统的补充能源,在风光出力不足时发电,提升系统稳定性。 (2)绿氢储运:将绿氢转化为液态甲烷运输(储氢密度达6.2wt%),成本比高压气态储氢降低30%,为氢能跨区域调配提供解决方案。 (3)国际市场布局:通过ISCC EU认证的绿色甲醇产品,可满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要求,直接进入欧洲航运燃料市场。天楹已与中远海运物流签署协议,锁定80万吨绿色甲醇保障性消纳。 3. 政策红利的精准捕捉:国内《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要求2030年畜禽废弃物利用率达85%,欧盟FuelEU Maritime法规要求2025年航运碳强度下降2%,这些政策为生物甲烷和绿色甲醇创造刚性需求。天楹通过“生物质资源化+绿氢合成”模式,可同时获得国内碳减排补贴和欧盟碳关税豁免,形成双重盈利逻辑。
三.行业趋势:从示范工程到商业化运营的关键跨越
1. 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拐点:全球生物甲烷生产成本已从2019年的3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降至2025年的17-2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部分领先项目(如临泉国能)成本低至0.8-2.2元/立方米,接近常规天然气价格。天楹通过规模化生产(如辽源8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和产业链整合,预计2026年绿色甲烷综合成本可降至20元/kg以下,具备替代柴油的经济性。 2. 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 (1)交通领域:生物甲烷可直接用于重卡、船舶燃料,替代柴油实现全生命周期零碳排。天楹与中国船燃合作,计划2030年建成100万吨电制甲醇产能,满足远洋船舶燃料需求。 (2)工业领域:绿色甲醇可替代煤制甲醇用于化工生产,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中石化库车绿氢项目已验证氢气直接还原铁(DRI)工艺,天楹的生物质绿碳耦合技术有望进一步降低成本。 (3)能源网络:生物甲烷可注入天然气管网,作为分布式能源补充。欧盟计划2030年生物甲烷占天然气消费量的10%,这为天楹的国际化布局提供市场空间。 3. 竞争格局与风险挑战:国内生物甲烷行业仍面临原料收储运成本高(占总成本30%)、沼肥消纳难等问题。天楹需通过“县域分布式项目集群+区域性管网”模式破解这些瓶颈。国际竞争方面,bp、壳牌等巨头通过收并购快速扩大产能,天楹需依托技术合作和政策优势巩固差异化竞争力。 绿色甲烷未来前景广阔,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绿色燃气委员会预测,到2030年,全国有机废弃物可获得沼气生产潜力约1690亿立方米,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约3.0亿吨二氧化碳;2060年,沼气生产潜力约3710亿立方米,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约6.6亿吨二氧化碳,将为双碳目标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