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依据
1.法规文件
《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583 号)
《燃气工程项目规范》(GB 55009-2021)
《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CJJ 51-2016)
2.地方政策
《**县管控第三方施工破坏燃气管道实施方案》
《**市燃气管道保护“四方责任清单”》
3.技术标准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1)
《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GB 32167)
二、工程概况
1.管道基本信息
管道参数:管径 DN300,设计压力 0.4MPa,材质 PE100,埋深 1.2 米,桩号 K1+200-K2+500。
周边环境:管道沿线 50 米范围内有居民区(约 200 户)、在建工地(开挖深度 3 米)及市政道路。
2.风险评估
第三方施工风险:工地机械开挖可能触及管道,违规操作概率中高。
地质风险:管道穿越软土层,雨季可能发生沉降导致管道变形。
后果分析:若管道破裂,可能引发爆炸(影响半径 50 米)、火灾及周边居民疏散。
三、保护措施
(一)施工前管控
1.审批流程
施工单位提前 7 日提交《燃气管道保护方案》,含机械类型、开挖范围及应急措施,经燃气公司技术部审核。
住建部门核发施工许可前,需核查保护方案备案情况,未备案者停工整改。
1.现场确认
双确认机制:
▪施工前 24 小时联合人工探坑(深度≥1.5 米),使用金属探测仪定位管道精确位置。
▪燃气公司提供管道 GIS 数据(含埋深、走向),双方签署《现场交底记录》。
1.协议签订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与燃气公司签订《燃气管道保护协议》,明确责任划分及赔偿标准(参考《民法典》第 1258 条)。
(二)施工中防护
1.物理隔离
在管道上方 50cm 处铺设警示带(黄底黑字 “燃气管道 严禁开挖”),两侧设置反光警示桩(间距 10 米)。
机械开挖距管道 1 米时改用人工,燃气公司派专人旁站监护,配备防爆对讲机实时沟通。
1.技术监测
智能预警系统:
▪部署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器,监测半径 5 米内机械作业(如挖掘机、打桩机),10 秒内触发声光报警。
▪安装电子围栏,机械进入保护范围(管道两侧各 5 米)自动切断设备电源。
实时数据采集:通过物联网设备监测管道压力、流量,异常波动(如压力突降 5%)立即上报。
1.作业规范
禁止使用重型机械(如钩机、钻孔机)在管道保护范围内作业,人工开挖禁用锋利工具(如洋镐)。
雨天暂停施工,雨后需重新检测管道沉降情况(允许偏差≤3cm)。
(三)施工后验收
1.恢复与检测
施工完成后,回填前对管道进行防腐层检测(电火花检漏),破损处采用三层 PE 补口修复。
对管道周边土壤进行压实度测试(压实系数≥0.95),防止后期沉降。
1.档案归档
施工单位提交《燃气管道保护工程验收报告》,含探坑记录、监测数据及影像资料,存档期限不少于 10 年。
四、应急处置
1.分级响应
Ⅰ 级(泄漏 / 火灾):立即启动政府联动机制,消防部门 10 分钟内到场灭火,燃气公司 30 分钟内完成管道封堵。
Ⅱ 级(轻微破损):燃气公司抢险队 20 分钟内抵达,采用防爆夹具临时封堵,设置警戒区(半径 20 米)。
2.处置流程
接警:客服中心 10 分钟内核实信息,通知现场指挥长及相关部门。
救援:疏散周边居民(按《疏散路线图》),切断电源及火源,使用防爆风机驱散燃气。
抢修:48 小时内完成管道修复,打压测试合格(压力 0.6MPa,稳压 30 分钟无泄漏)后恢复供气。
3.责任追溯
违规施工单位按《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罚款 5 万 - 10 万元,纳入 “黑名单” 限制招投标。
造成损失的,追偿修复费用及停气损失(按实际损失的 120% 计算)
六、附件
1.图纸资料
管道平面布置图(含保护范围)、应急疏散路线图。
2.技术文件
《光纤监测系统操作手册》《防爆设备使用规范》。
3.记录表单
《现场交底记录》《施工监护日志》《应急演练报告》。
实施要求:
本方案需经专家评审通过后方可实施,施工期间每周召开安全例会。
每季度开展 1 次应急演练(模拟机械挖破管道场景),邀请消防、住建部门参与评估。
采用“智慧燃气” 平台实时监控施工动态,数据保存期限不少于 3 年。
- END -